以下是洪蘭洪教授(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在天下雜誌發表的全文。

 

港、陸大學跨海搶人才,但台灣學生感受到國際競爭的壓力了嗎?

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十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這也難怪,現在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因為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列強因殖民地而致富,我們也因加工區做代工而經濟起飛,現在更要靠創意來致富了。因此各大學祭出各種優惠條件,網羅第一流的人才,甚至派出「學探」,像星探或球探似的,去全球尋找。在國際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令人擔憂。

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發現上課秩序極不好,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個位子坐,而是大剌剌走到他座位的那一排,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想不到現在連音樂廳、戲劇院開始表演了都不准進場,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知識的殿堂反而更隨便,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視授課老師為無物。我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原先睡覺的同學有無醒來上課,結果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起來,又陣亡了更多。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學生也應該「敬業」

就業最重要的是「敬業」,因為那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在早上八點的晨會,我們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醫生的責任是照顧病人,以往是七點先巡病房,八點再來晨會,現在即使來了也是坐在最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看到這個現象,就了解為什麼台大的校長在歡迎新生時,講的不是如何立志做大事,而是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翹課、要替媽媽洗碗……,這些是我們對小學生所講的話,假如大學生要這樣教,我們的大學生還叫大學生嗎?那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讀書人抱負到哪裡去了?

敬業是個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讓我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我,我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看到學生浪費他們自己的生命,也浪費國家的資源,就很難過,曾經有人擔心我們下一代會去別的國家做台傭,假如我們自己不覺醒,這個擔憂就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天下雜誌 @ http://www.cw.com.tw/

 

 

先說說「十年河東十年西,莫笑窮人穿破衣」這句話,先再多看一篇報導:

 

【聯合報╱饒淑珍/企業職員(台北市)】

2009.03.27 04:37 am


「十年河東十年西,莫笑窮人穿破衣」這話是小時候常用來自勵的,沒想到,在有生之年就讓我看到實景實境了。

一九八九年六四發生後第四個月,我第一次進大陸,到人民廣場時還留有幾分肅殺的詭譎空氣。筆者參加的那一團的人都是鐘錶公司招待的鐘錶界老闆或老闆娘。鐘錶業在那時還是個不錯的行業,相對地,成員中或許是某些鄉下的店家老闆娘,總是透露著一些不可一世的氣味。

不可否認的,大陸人那時沒有錢,可是卻有台灣人欠缺的文化感。在上海時的地陪,就有著文人的氣質,當他在介紹上海菜的切工細緻、名氣與特色時,有位俗不可耐的太太,出其不意地大聲冒出她濃重的台灣腔,打斷地陪的介紹:你們的菜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台灣的菜都是鮑魚,魚翅,比你們的好太多了。當下空氣凝在那兒兩秒鐘,地陪的臉有一抹很受傷的痕跡與隱忍。我只覺得好丟臉,有需要這麼惡狠狠地去把人家比下去嗎?

物換星移,河東河西已各自互換了一輪了。如今,人家來到這裏觀光,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有什麼好不滿的。當年的台灣人,難道不曾到過人家的地盤去耀武揚威過嗎?

讓歷史的歸歷史,政治的歸政治吧,我們小老百姓們,就安份地掙我們該掙的觀光錢,不要再去想那些什麼民族情懷了!肚皮要緊哪!

【2009/03/2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其實對教育的不同觀點都是見仁見智、各有所長。而台灣大學會有今日這些問題也非三日之寒,當其他享譽國際的大學都在招收來自五湖四海、各個列強國家的優秀學生的同時,台灣大學卻還在招收菲律賓、大馬、印尼、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的學生,而這些學生也會間接影響本地學生的學習意願。某日聽到台大學生說了一句話:「小黑黑成績這麼爛,卻拿全額獎學金,那我們認真的要死是算啥屁!」這當然只是我隨意舉的一個例子,或許也並非最主要的問題點,但卻值得校方注意,對於獎學金務必「賞罰分明」、「寧缺勿濫」的態度,切莫只為了「把年度預算花完,以免被教育部收回去」而浪費了國家整體的教育資源。

來說說另一個問題點:老師不夠認真。千萬不要看到這句話就以偏蓋全、一竿子打翻一條船,請繼續看下去。「系上、所上哪些老師是比較認真的老師?」「要找哪一種老師才對未來研究和就業有幫助?」這兩個問題是很多剛進研究所的研究生會詢問學長姐的問題,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某某老師比較認真,因為他國科會計畫很多。」「某某老師國際知名,跟著他出國機會很多」......等等類似的回答。問題來了,當一個老師把心思放在接計畫案、從事校際合作、跨領域整合時,如何把教學品質做到好?而當一個國際知名的老師常因國際會議必須請假出國時,又有誰來負責教學品質?

Answer 1. 找人來演講:「嗯...有便宜又可以報公帳的嗎?」

Answer 2. 不然,助教該你上場了:「嗯...各位同學,今天老師有事不能來上課,今天我們來影片欣賞。」

這樣的教學情況,在台大少見嗎?顯然並不少見。當學生有預期心態,老師上課會打混,或是只念投影片考試就可以PASS,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認真的學習。

再來談談台灣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們所最在乎的升等評鑑。教授升等的審查除了學術發表著作,另一個重點就是教學項目,而教學的評鑑居然非關教學品質,而是僅僅在乎開了幾堂課、收了多少學生!教學意見調查表卻只讓老師們拿回家參考墊菜墊湯用。(這種印出來了紙本,我曾經在發下來的一年多後用來當泡麵下的墊子XD)教學好的老師會接受表揚,然後出一本書發給學校所有老師當教學指導手冊。「沒空沒空,接國科會案子哪有時間看,沒空沒空」「我堂堂一名教授,還要人教我怎麼教書嗎?」...最後,這本書也是墊在泡麵下。其實簡單一點的方式,就是讓教學評鑑列入教授升等的考量,不一定要佔評分比例,但必須列入是否升等的參考,這樣才會讓教學品質提升,畢竟教授以前也是學生,不逼一下是不會努力的。

 

科科學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r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