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

要想進牛津,光憑閱歷豐富恐怕沒門。

牛津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日前告誡,希望報考牛津的學生不應該以為在履歷表上大寫特寫自己的課外才華能提高他們的入學機會。他日前接受《泰晤士報教育副刊》(Times Education Supplement)採訪時說,牛津大學需要的是能夠專心致至鑽研學術的人,而非擅長音樂或投入公益活動的多面手。「你有沒有朋友或者業餘愛好,或者做不做什麼慈善工作其實都無關緊要,我們招生完全是依賴學術判斷。」他說,牛津大學對那些「會吹吹笛子的二流史學家」並沒有興趣。

對台戲

麥克·尼科爾森(Mike Nicholson)這番話有悖於英國許多中學教師長年來的觀念,他們經常建議學生在填寫申請表時努力展現自己學業之外的興趣和能力。他的說法與英國政府高等教育次長大衛·維萊茨(David Willetts)最近論調也有如對台戲。維萊茨不久前對中學生說,面對目前進大學競爭加劇的環境,如果多參與一些志願工作,可以提高被大學接受的機會。

軟能力

在劍橋大學教古典文學的瑪麗·比爾德斯教授(Prof May Beards)說,尼科爾森的意思是大學有興趣的,絕非只是那些在中學當過班長或者唱過歌劇的學生。不過,她認為課外興趣往往也能反應考生的學術能力。「我如果要找的是從未學過半句希臘文的學生就讀古希臘文學,那麼他如果拉小提琴達到八級水平,我也會知道他肯定非常用功刻苦」。貝德福德郡大學(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的校長列斯·埃伯頓(Les Ebden)也說,企業界的人士經常告訴他,他們在畢業生中尋找的是「軟能力」,譬如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與他人配合提起做事的能力。「如果學生在履歷上能夠顯示他們有這種能力,對我們來說這是很有吸引力的。」根據上周末公布的數字,今年英國仍有18.1萬中學畢業生在尋找大學的位子,這意味今年申請大學的人中還有將近四分之一沒有找到地方。

 

 

 

kururu's comment:

近日身邊有朋友告訴我關於他的知識背景,他說,他擁有許多專業領域的知識,台灣這樣的人不多,未來他嶄露頭角的機會必定會比較大。這篇文章很慎重的質疑了這種「跨領域」學習者的專業性實務價值,而「專家」和「生手」的分界與定義仍然是相當值得思考的問題。

「生手」僅須認識理論,並藉由實作完成所欲達成之任務即可。而「專家」之成形,必定構建在「生手」之藍圖背景之上,並於操作技術方面達到「不近人情」、「畸於人」之等級,方可謂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r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